原标题:探秘上海研发中心 | 松下信息:为AIGC“全球方案”提供更多“上海智慧”
编者按
企业是创新的主体,上海拥有大量创新型企业和研发中心,它们富有活力的脉动,正汇聚成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澎湃浪涛。
今天起,本报推出“探秘上海研发中心”系列报道,聚焦上海一批优秀企业研发中心,揭示它们如何推动新技术源源不断地从概念到产品再到规模应用,从而实现“从1到10再到100”的创新跨越。希望通过这组报道激发更多企业重视研发投入、强化创新能力,同时鼓励更多人才投身科技创新,共同推进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探索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松下信息系统(上海)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栋介绍公司研发成果。
松下的研发中心遍布全球,位于上海的这家是个特别的存在。“特别”体现在两个层面:其一,这里不研发具体的产品,而是研发一种“系统集成服务”,助力松下在中国的64家企业畅通“血液循环”。其二,松下仅在全球6个国家设置了信息中心,而上海研发中心是在日本以外唯一以法人形式存在的独立公司,足见松下对中国市场的重视。
就在2月底,松下信息系统(上海)有限公司获颁上海市第38批外资研发中心证书。回顾过去,“中国速度”为这一研发中心打下扎实根基,而面向未来,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的落地应用成为研发重心,这家研发中心想用“上海智慧”解题全球方案。
本土团队“猛磕”AIGC
走进这家研发中心,最大感受是“三多”:电脑多、机器人多、摄像头多。前两者符合一家研发中心的功能定位,但为何摄像头也多?公司总经理赵国栋揭秘道:“你可以把这里想象成一个工厂,摄像头是AI的重要组成。”
2022年底,ChatGPT一夜爆火,在各行各业掀起落地应用的热浪。作为松下集团“系统集成服务”生态提供者,松下信息很快决定构建自己的系统模型。“我们从去年7月启动AI项目,组建了10人小分队开发基础底座,绝大部分都是上海办公室的研发人员,经过3个月的封闭式研发,团队打通内外部数据参数,重铸底座系统能力。”赵国栋向记者展示了研发成果,这一大模型底座坞酷“能写会画”——不仅具备基础类的通用语言能力,还能自动生成有专业能力的PPT,文生图也不在话下。
“今年的研发费用中,一半都会投入AI领域。”赵国栋说,在工业系统中寻找应用场景,视频AI领域成为业务着力点。比如,松下在我国各地有很多工厂,过去培训流水线工人,基本逻辑是录一个视频教程,但工人到了现场难免拷贝走样,影响良品率。“我们想通过摄像头追踪动作,来检验操作的标准性,同时基于大模型数据,深度分析流水线设备与人员配置的科学性。”
今年,松下信息成立了50人规模的应用视频团队,其中研发部门约30人、合作伙伴20人,在工厂一线找寻让视频AI“重做一遍”的可能,为降本增效打开想象力。仓库的出入轨迹也是研发团队的目标,团队尝试用穿戴设备和摄像头来观察每一单的走路轨迹,用AI来计算出最优值,还可以解析不同产品在不同季节对应的库存位置,在不起眼的地方提升效率。
“目前我们在视频AI上的开发已覆盖10多个场景,这些场景很多会在研发中心做测试。”赵国栋指着办公室里巨大屏幕介绍道,这里的每一个节点都与摄像头关联,例如有人摔倒、接近某些位置等,都能快速识别并发出警报。从去年12月至今,已有六七个场景在工厂车间投入运用。
“中国研发速度”特别快
松下信息系统(上海)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,今年7月将迎来开业20周年。作为以信息化为核心业务的企业,上海研发中心顺应技术发展趋势不断转型成长。公司设立之初,主要研究与半导体有关的业务,2008年之后,聚焦点变成研究工厂生产管理过程中的端到端软件,为松下集团在华业务持续升级制造管理系统、探索数字化转型。
“松下在中国有健康智能住空间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、智能制造3项支柱业务,每年都有很多新项目投资,我们就是打通集团内部的神经网络和智慧大脑。”赵国栋如此比喻。他坦言,对于一家超大型跨国公司而言,数字化转型并不容易,特别是松下在华发展已有40多年,工厂设立时间跨度较长、分布较广,原始的信息系统底座不同,基础也参差不齐,大大增加了系统集成难度。
近年来,上海研发中心的一个主要任务,便是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建立标准,同时为每家企业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。比如:松下神视电子(苏州)是一家生产传感器的工厂,此前已形成了一套固化思维,采购、生产、销售等流程有不少冗余环节。在获悉需求后,上海研发中心很快为工厂“重刷系统”,效率一下子就提升了。
“‘中国研发速度’特别快。”赵国栋告诉记者,过去3年,松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数字化转型,上海研发中心经过2021年的小范围试点后,过去两年一口气为17家工厂提供了标准化系统解决方案,超过全球另外五大IT中心的整体速度。
在研发中心,记者还看到不少AGV(自动导引车),研发人员正为其编程,帮助它在工厂里“自由行走”、排队“领活”,成为业务骨干。赵国栋说,目前AGV已经是“黑灯工厂”的标配,在松下上海特种材料工厂、大连工厂,这些AGV与摄像头形成联动,可最大化降本增效。
向世界输出“上海智慧”
在集团内部,松下信息其实成名很早。赵国栋还记得,上海研发中心刚转型时,与苏州公司研发了一套名叫Pandora的MES(制造执行系统),以便让人与设备高效运作。2008年,这套系统在松下内部一炮走红,又过了半年,被认定为全球标准产品“扬帆出海”,不仅在集团内使用,还变成平台化通用软件,对外销售到食品、汽车行业,被全球40多家公司采购使用,一举奠定了上海研发中心的“江湖地位”。
近年来,像这样的“上海智慧”走向世界的案例比比皆是。在开启AIGC“狂飙”之前,2022年,松下信息先行启动数据中台FIMOO建设,为业务数据化和智能化提供“粮仓”。赵国栋透露,这一数据中台目前已注册商标,预计将于今年从中国走向全球市场。
在赵国栋看来,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是松下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,这里全球化人才集聚、全球资源要素齐备,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。乘着视频AI的东风,最近研发中心想要解决一道物流运输的“高阶难题”:在产品尺寸大小不一的无规则装卸情况下,让集装箱最高效装满货物。研发团队在全球范围内搜索解决方案,结果在上海找到了——复旦大学教授开发出基础引擎,目前研发中心正在与校方人员一起升级引擎,解决这一物流痛点。
面向未来,松下信息想做的还有很多,尝试定义人类系统工程师与AI的协作关系,尝试利用AI全面实现程序自动编写,尝试通过AI进行动画制作,尝试制造“现场无人化”环境……赵国栋说,技术带来无限可能,未来研发中心将加大人才招聘力度,为全球带来更多“上海智慧”。
作者:徐晶卉
文:本报记者 徐晶卉 图:张伊辰 编辑:施薇
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